顯示具有 日有所思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日有所思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畫眉之樂今相

早上趁著天亮,能見度好,
把昨天染髮剩下的半罐染髮劑也幫老公塗上,
仔仔細細的,一根根髮絲去塗。
古人夫妻有"畫眉之樂",今人有"染髮之樂",
時代不同,人也上了年紀囉!

昨天與一位朋友談話,她說,
老公還是最好的朋友,因為罵不走。
其它再好的朋友,
有時不小心一句話就把人給得罪了,
不再往來。
但是跟老公,吵歸吵,到頭來還是一家人。

自己倒是發現,年輕時,
常為許多彼此性格不同之處引發的衝突爭執,
但進入"染髮之樂"的階段後,
才真正朝著"彼此接納"的實際邁進。
若是真的接納,就會給對方做自己的空間。
這時的夫妻是同心圓。
不是一個圓哦,還是兩個各自獨立的圓,
只是因為接納彼此,變成有共同的圓心了。

2010年6月19日 星期六

欲速則不達

一早起來,在弄孩子上學的當中,見縫插針,把洗好的一籃衣服曬了,髒的衣服丟進洗衣機,乾枯的盆景丟掉,流理台清一清,瓶瓶罐罐排排整齊,切好的蘿蔔丟進正滾得冒煙的排骨湯裡,按下電鍋,好蒸粽子,把中飯先安排好;心中盤算著,等會得跑去買蛋糕,訂披薩,買水果,下午女兒16歲生日邀了快20位同學辦pool party,還有電影欣賞,老大有打鼓課需要接送,老么有棒球集訓,我自己6:30pm還要開公司的會...這麼一邊想,一邊快手快腳之際,一不小心,把一盆站不穩的蘆薈打翻了,泥土散了一地,有的還卡進舖在廚房地板上的長形地毯中,那邊孩子的催促聲頻頻,真是欲速則不達呀!

早幾年,這時的我一定跳起來,嘴巴不乾不淨好幾下,要不就跑去找老公算帳,問他怎麼不來幫忙,讓我一人搞得七葷八素的? 當那盆蘆薈落地剎那,眼前所見,似乎變成慢動作的畫面。送完孩子,我稍放慢速度,悠然的把地上清理乾淨。

多年生活的磨練,藉著許多緊張又不襯心的事可以把一個人的火爆氣燄給消弭許多,也使我們在生活許多不可避免的鎖事上有擔當的能力,而且能夠優雅的擔當。這是初老的積極面。於是我給自己一個擁抱,絕對不輕看任何一個小小的進步或突破!

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牆或橋

聽話與講話的能力一樣重要。
光會講,不會聽,其實是在建築溝通的牆;
光會聽,不會講,也只是在溝通的獨木橋上行。
能聽又能講是人生很寶貴的資產之一,
有效的溝通,能化繁為簡,
使許多事情更有效率的進行。
這是今天早上與客戶及與公司伙伴溝通後的心得。

2010年6月12日 星期六

雲淡風清的經營

隨著年紀的增長,越來越欣賞平凡簡單之美,
太複雜的事物或人際關係,徒然使人失去清明。
能把一團混亂的情況,
或是一個爾虞我詐的關係弄成很簡單,
很令人有成就感。
不明白,
仍有一些人喜歡把原來很簡單的事物或關係搞得很複雜,
好像不搞複雜就顯不出自己的重要性或是智慧似的。

做菜也簡單起來,越吃越喜愛食物的原味;
穿衣不喜歡有太多小細節的設計,使人眼花瞭亂;
家裡的佈置傾向減少裝飾品,免得缺少留白的清爽;
思想更是竭力專一,讓自己多回歸到神的話語當中。

一切看似雲淡風清,但因不複雜,
就使得心力不會浪費在不必要的經營上。

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餘悸猶存

信不信由你們,我今天早上醒來之前清楚地做夢,夢到殷曠兩位巾幗不讓鬚眉老師,在逼我交作業,這個我是現在快五十歲的我,不是當年二十歲的我!而且最離奇的,是她們催繳的作業並非英文寫作,也不是電腦程式,而是……而是……

基督教主日學的功課!

怎麼會這樣咧?

執筆此時,距離驚醒已有九個鐘頭,細節不復記憶,但是那”無法交卷”的恐懼,仍未消散.人在夢中,靈台清明地知道”我在做夢,不是真的,不要怕!”,卻仍緊張焦慮,無以排遣,適為文記之.

2010年6月4日 星期五

再見,吾友

好一陣子沒去看妳,昨天一見,竟是我們的最後一面。看見妳氣游若絲,吃力的呼著氣,拼了全身一點的力氣想把眼睛睜大一點,舌頭顫動著,想告訴我們一些話,卻是不能。看著妳的樣子,真的覺得妳太受苦了!

我們在妳耳邊輕輕的說:

"不要急,把一些想說的話,統統告訴主耶穌。祂完全聽得見。什麼放不下的,掛念的,都告訴祂,祂必來為妳擔擔子。"

這時的妳,眼睛張得有點大,呼吸也急促起來,妳想講話,我們知道。只能摸摸妳的臉,握握妳的手,與妳對看。

認識妳不是很久,但卻對妳印象十分深刻。不論夏天或冬天,妳都喜歡穿得單薄,說是怕熱;直到生病以後,才開始看妳多穿起來。

怎麼形容妳的個性呢? 是個性情中人吧!愛恨分明,情緒的旗幟鮮明;人冰雪聰明,察言觀色的本事恐無人能敵。記得有一次在我們姐妹會中,妳一眼就看出我有重擔,對我說:

"妳有心事哦!"

我嚇一跳,別人都看不出,獨獨妳看得出。的確,那天出門要去聚會時,突被一沉重的壓力襲擊,有找不到出路的苦悶,但因要聚會,就一路爭戰。來到藍方家門前,覺得自己已經把情緒理得差不多了,可以開開心心與妳們一起敬拜神,研讀神的話。其它姐妹也都看不出什麼痕跡,獨獨妳,一語就說中要害,使我不得不佩服妳獨特的恩賜。

一起查經四年了,終究妳接受了救恩。那幾年當中,好幾次問妳,倒底信還是不信?妳說,要信,就認真的信,不然就不信。不喜歡說自己是基督徒,但卻在生活上與真理上不認真,不肯做個糊塗的基督徒。果然妳在成為基督徒後,認認真真讀經禱告,比許多在前面的人跑得還快!

我們交身而過,在地上不過短短五、六年情誼,但是我知道妳去的地方,也是我永恆的家鄉,心中十二萬分的確信,我們要在天上的家鄉再見面,與愛我們的主永遠在一起,不棄也不離。

我親愛的朋友,可愛的姐妹,聚會中少了妳,就少了好多聲音,妳愛講話,也能把話講得神龍活現的,一個普通的笑話,從妳嘴裡出來,加上妳的搞笑表情,就讓我們全部的人都笑得花枝亂顫!妳是我們的開心果,坦白得像個孩子似的,有時想跟妳生氣,都不知該如何告訴妳。

想起妳的時候,都是鮮活跳動的美好記憶,即使後來生病,也只記得妳的勇敢。那雙透著慧詰的大眼睛,又深又甜的酒窩,熱情大方,喜歡送人禮物的慷慨,當姐妹有難,在關懷上絕不吝嗇,這都是妳給我的記憶。

暫時分別了,說不傷感,那是騙人的,雖明知妳去的地方好得無比! 我相信妳地上的姐妹們會為妳的孩子們認真禱告,畢竟這是妳最放心不下的。再見了,吾友!

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一日生計

長週末的早晨,想著許多堆積的家務事,
人竟變得呆呆的,
似乎身體與思想無法配合起來行動。
就這麼呆了數十分鐘,腦中空白懶散一片。
突然想起冰箱裡還有一串人家homemade
的蒜味與紅酒香腸,還有一把青江菜,
決定中午做香腸菜飯,
一隻電鍋就解決了一頓簡單可口的中餐。
這麼一想,人就從呆滯中清醒過來,
身體的力氣也回籠了。
畢竟一日的生計與經營還是很鮮活的。
單為著有胃口能吃,有體力能清潔,
有腦力可思考大大感恩。

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與自然對話





上午溜狗的時候,經過一片靠近一條小溪的社區,還沒走近時,遠遠望去,好像看到一堆飛舞的蚊子,本想繞道而行,但被小狗拖著往迎上去。走近時,定睛一看,哇! 好美,原來是一群飛舞的藍蜻蜓。那個藍,不是天空的藍,也不是深藍(navy blue),是寶藍(royal blue)。尤其是那對透明,帶著晶瑩光澤的翅膀,在陽光的反照下,發出的一股吸引人的貴氣,讓人聯想到英國貴族身上所配戴的藍寶石! 這小群藍蜻蜓好似不怕人,兩隻兩隻成雙結對的在交配,原來春天到了,正是萬物復甦繁衍的時刻,大地真是充滿俯拾皆是的生機! 沒帶相機,就算帶了,也沒這技術照得細膩,所以找了些現成的照片,讓大家感受一下我所見的奇景!
走到街的轉角處時,對街正有一隻長得像小老虎的黃毛貓慢慢的踱著步向前走。當牠警覺我們的來到時,突然停下腳步,把身體轉向我們,腦中思索判斷我們對牠是威脅不是? 我們家POPPY也站住,定睛回望牠,不動聲色。從雙方的肢體語言中,可以感受到那空氣凝結的緊張。雙方人馬就這樣站住,彼此對望約莫15秒以上。小黃貓這會兒確定我們POPPY不會對牠造成危險,就悠然的轉個身,提起牠的尾巴,一搖一擺繼續牠前面的道路。
昨晚與老么一起唸英文課文,裡面講到科學家觀察發現鯨魚還有大象,彼此之間都用一種人類耳朵聽不到的聲波(infrasonic)在溝通。行經紅木參天的小溪,突聞兩隻烏鴉彼此的對話。當然烏鴉的叫聲宏亮,不聽也難。但因為昨晚所讀的東西還在腦裡,就駐足聆聽,看看能不能聽出個名堂。果然,這兩隻烏鴉,先是"啊啊啊啊"的叫了四聲;接著,第一隻叫了三聲,第二隻回叫了五聲;這第一隻又叫四聲,第二隻回了六聲;然後又一起叫了四聲;接著兩鳥一躍而起,一隻往東,另一隻往西,如飛而去,彷彿剛才是在開會討論似的。信不信由你! 下次散步時,聽見烏鴉叫,計算一下牠們的叫聲,再看看有什麼新發現沒有?

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

人不可貌相

棒球教練見天色灰濛濛就取消了原訂的練習,弟弟很失望,就拉著我這老骨頭陪他練球。我投他打。練完打擊,他說要練投球,這我就挺為難的。

老骨頭一把,平日又沒定時運動,身手自不如以前靈活,他球一投來,我若接不好,又閃避不及,骨頭豈不散掉?

正在為難之際,一位社區聯盟出了名兇巴巴的"敵軍"教練踱步進來。留著八字鬍,人高又馬大的教練講起話來粗聲粗氣。每次比賽,當他的隊員失誤時,只見他又吼又叫,把小球員當職業隊看待;與本壘裁判眼紅脖子粗的爭取重判的鏡頭也不陌生!

這會兒他定睛看著我這一介婦人,跟一個小男孩在練球,於是側隱之心大發,竟然主動當起捕手來。非但如此,在觀察了一陣子後,還糾正弟弟投球的角度與姿勢,使他連連投入好球帶!

弟弟乾脆直接問他是否可以留下來,跟他的隊伍一起練球。這位高大威猛的教練說:

"這是我的榮幸!"。

其實上週與他們交手時,這教練頻頻替自己的球隊爭取分數,搞得弟弟隊伍的小朋友很不爽,覺得有失公平。賽完後,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批評那位敵軍教練。我還告訴他們:"教練都是會為自己的隊爭取權益的,不是針對你們,如果下一季,你們被分到他的隊上,他也是會這樣為你們做的。"

小人們輸了球賽,聽歸聽,嘴裡還是咕咕噥噥的,為著當時的"不公平"不開心。今天卻沒想到這位被視為兇神惡煞的敵軍教練,竟然私下是這麼的溫柔紳士,讓弟弟與我都跌破眼鏡,成為弟弟的專門指導,下週還要跟他的球隊比咧! 可見這位教練是真的有心栽培後進,不論他是不是他的隊員。

這會兒再看他時,竟覺他有一種說不出溫柔,人哦!

待孩子紮紮實實練完三小時的球後,我趕緊跑上去向教練致意。教練跟弟弟說:

"Alex,下週你跟別的隊打都可以盡力痛宰他們,但是跟我們打的時候,你可不能盡全力哦!"

說完還對我們兩人眨眨眼,然後瀟灑的踱開一如他來的時候!

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自信與驕傲

自信心與驕傲是兩碼子事。有自信心的人被別人批評時,不會想急著為自己辯解;看見別人比自己強時,也不會酸溜溜的! 驕傲的人就不同,驕傲的人,被別人批評時,一定馬上起來為自己辯護;看見別人比自己強時,不但很難使用欣賞的眼光看人,還會雞蛋裡挑骨頭,讓自己下得了台階。驕傲不一定是因為自己很有能力才產生的;相反的,驕傲是自卑的糖衣,因為不確定自己的價值,所以變得像刺蝟一般,在別人能造成威脅之前,先把全身的刺張立起來,使人根本無法接近,更不要說能用愛心對他(她)說誠實話了。

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歷史與戰爭

前幾天就想回應朱伯,事忙一拖再拖。本周三恰為楓葉國的「國殤日」,記起4月下旬原已草擬一稿,談及戰爭及人性,後因本地四年一次的省選五月到來,就此擱在電腦內。剛找出瞄了一下,再補了幾段,或可呼應朱伯所談主題:

每天早晨,送了多福到學校,只要天氣允許,我都會到附近的鹿湖(Deer Lake)健行一圈,隨身帶台MP3 Player/Radio,心情對時,音樂隨行,但多數時候,都在收聽CBC電台的「The Current」節目,它的話題涵蓋面廣,我尤其喜歡主持人的風格。

上周某天清晨聽到一段很感動,也與新聞工作者相關的訪談,或許大家會有興趣:http://www.cbc.ca/thecurrent/2009/200904/20090414.html。進入網頁後,拉到下方的
Part 3: Fallen Soldiers – Panel,再按選底下Listen to Part Three: 處的播放按鍵即可收聽,主持人簡介新聞背景的幾段文字已附在其中。

加、美兩國近年都不斷有戰士捐軀(加國:阿富汗,美國:阿富汗、伊拉克),兩國對於官兵遺體送返後的新聞處理方式卻截然不同,同樣的,陣亡將士家屬對於相關新聞該如何處理,也有不同看法。

很巧,隔天這個節目又做了一段與軍事相關的訪談,講的是1944年8月25日戴高樂指揮「自由法國」反抗軍凱旋巴黎時,被隱藏在歷史陰影下的一段種族歧視歷史「插曲」:http://www.cbc.ca/thecurrent/2009/200904/20090415.html,進入網頁後,拉到下方的Part 2: White Liberation of Paris,再按選下方Listen to Part Two:旁的播放鍵即可收聽。

軍事、戰爭、死亡、歧視,聽來乏味。不過,換個角度,從歷史、人性觀點來收聽,或會有不同體驗。

忘了是1996、1997還是1998年的11月11日,總之移民楓葉國沒太久,初次在溫哥華採訪該市國殤日(Remembrance Day)活動。這個日子的由來,是紀念一戰在1918年11月11日11時隨著德國簽署停戰協議而結束,迄今舉國上下都以此日追悼在兩次大戰和往後各項軍事任務中捐軀戰士,除首都渥太華有總理和總督主持「中樞大典」,全國各地大小市鎮幾乎都各有紀念活動。

非常奇怪,楓葉國八月下旬已見秋黃,但國殤日常是入秋後最冷的一天。那年,初次站在溫市勝利廣場(Victory Square,其實就是一塊大草地,中間立著個頗有歷史的紀念碑)上,凍得鼻水直流,心中卻是震撼異常。

早上9時多,小小廣場上,已見許多家庭扶老攜幼前來,一隊隊二戰老兵也掛上勳章,精神抖擻在街頭整隊,準備典禮結束後遊行,一些行動不便的老兵則乘坐輪椅,被安排在紀念碑旁最顯眼的位置。還有些隨父母前來的小朋友自行捧花上前,向這些輪椅老兵問候致意。

10時許,一青少年合唱團和軍樂隊交替演出,沒有雄壯威武的樂音,只有聖樂般悠揚音符,時而又夾雜淡淡哀怨的追思。11時,典禮開始,沒有貴賓致詞,只有軍方代表簡短感謝大家前來,以及來自附近一所小學的學生獻詩。全場默哀兩分鐘後,開始在紀念碑前獻花,眾多老兵代表、眷屬一一上前,省長、聯邦部長和市長排在正式獻花行列最後面,接著民眾就可自行上前獻花,這些官員在整個典禮中連說句話的機會都沒有!

對於從小習慣整隊被帶去參加各類儀典的新移民來說,實在難以想像,這類追思活動站滿的兩、三千人,居然都是自行前來(溫哥華市其實人口只有60多萬人,外界統稱的大溫哥華地區共有22個城鎮,多數城鎮各自也都有這類紀念會),整個過程中,除了偶而傳來嬰孩的笑語、哭聲,全場只能用一個「靜」字形容,不是令人不安的肅殺,而是你幾乎可以感覺到一股發自內心的「尊敬」飄浮現場。

那一年的國殤日原本天色陰霾,就在11時11分,兩架軍機由上空飛過後,突然撥雲見日,一束陽光灑下、就照在紀念碑上,原本駐足碑頂的一隻白鴿(現在想來應是海鷗吧)適時振翅而起。此情此景,像是電影裡的鏡頭。

當年美國進軍伊拉克,楓葉國政府雖未公開反對,卻也拒絕派兵參戰,民間反戰之聲更烈,現今的阿富汗任務,政府更在民意壓力下,被迫訂出撤軍時程表。但無論當初那些戰役是否獲得民意支持,只要是在戰場上為國犧牲,或是退伍軍人,普遍都享有朝野真誠敬意。每年國殤日前兩個星期,就有不少義工在街頭協助義賣小紅花,為退伍軍人協會募款,那一陣子,無論男女老少,多數人衣襟上都會別朵紅花。

會說到這兒,是因為採訪當時,心裡想的卻是台灣的老兵,如何會有如此大的境遇差別?不是退輔等問題,而是曾經為那塊土地多年犧牲、奉獻(無論他們是志願或迫於無奈)的這麼一群人,最後卻要被罵成「中國豬」,難道這種「用過就丟」的速食文化原本就是咱們悠久歷史的一部分?對比於在二戰中為法國賣命的非洲殖民地戰士,以及戰場上無數的非洲裔美軍,好像所謂的泱泱大國,政治文化水準也都不過如此。

移民楓葉國已14年,加上先前赴美的兩年,等於是離台16年了,非常掛念家人,但對楓葉國的認同卻也日益加深。常常在臆想,先父十幾歲隨部隊遷台,在台一住近五十年,娶了台灣女子為妻,兒女俱都出生寶島,他最後埋骨斯地之前,是否也已自認是「台灣人」了呢?

本地偶而還是會有種族歧視事件,一些狂妄白人叫囂要移民「Go back to your own country」時,語氣聽來怎麼與罵「中國豬」如此近似?背後潛藏的不管你來了多久,你永遠是外人的思維,又是如此地相近。

剛來的頭幾年,適逢台海動盪,台灣移民如潮水湧入,那一陣子經常有機會接觸一些特定立場的社團。很詭異的是,有些人在聲援台灣、抗議中國的活動中慷慨激昂之餘,甚至高喊「台灣一定要戰至最後一兵一卒」,另一方面,邀請台灣駐外單位派人前往舉辦「兵役座談」(就是僑民第二代回台如何才不須服兵役啦),卻常就是同一批人及社團。(以上完成於2009.04.21)

戰爭永遠是殘酷的,當年從事國際新聞編譯時,適逢波士尼亞戰事,在報導每日戰情和政治折衝之外,一直難忘曾看過幾張通訊社照片:戰場上屍體橫陳,若干陣亡民兵腳上還套著名牌球鞋。人類物質文明不斷進步,靠殺戮威嚇來解決(或惡化)紛爭的習性卻是亙古未變。

龍應台的「一九四九大江大海」從小人物經歷,重看歷史的寫作手法,並非創新,這幾年歐美不少紀錄片都是如此拍法,美國的Ken Burns尤擅此道(是開山始祖嗎?我不知道)。他為PBS(公共電視頻道)先後製作的多部紀錄片,雖未大幅改變歷史詮釋角度,卻透過眾多小人物的記憶,重新解構一些影響美國歷史發展的事件、人物、文化,甚至戰爭,也讓下一代更能貼近這些長久埋藏在大部頭叢書或教科書中的史實。前兩年,楓葉國的CBC也曾仿效此一手法,製作了「Canada: A People’s History」系列紀錄片,總共有17張DVD,而且是CBC英、法語台一起合作製作!(對於加拿大建國史,英法裔自有不同史觀)。

話說回來,龍應台寫的素材新嗎?它們存在六十幾年了,沒人提筆去寫。她訪問的對象,很多早有話想說,卻沒人願意聽。,就算近廿年,政治環境開放了,我們這一代人也未曾聽聞有人停下腳步,回過頭去發掘上一代人走過的委屈。歷經戰火下的生離死別,讓人感恩的是,多數受訪者在龍的筆下,都還有顆寬厚溫暖的心。就算從最現實的市場角度來看,也不能不讓人佩服龍應台題材選擇時的眼光精準。

介紹大家一首樂曲,主題正與「一九四九」一書契合:波蘭作曲家Henryk Górecki的第三號交響曲(又名Symphony of Sorrowful Songs),三個樂章主題都集中在戰火中骨肉離散的痛苦。

這首曲子很悲,卻也很奇怪,挺能讓人從紛亂心緒中安靜下來,尤其是長26多分鐘的第一樂章,全靠提琴群,只有樂章結尾最後一分鐘才出現沈重的鋼琴間奏,有人形容是「走向瓦斯室的步伐聲」。聽過最好的版本,還是最早把這一作品引介到主流市場上的David Zinman指揮London Sinfonietta,女高音Dawn Upshaw演唱版本(Elektra-Nonesuch發行)。

YouTube有許多這一交響曲的片段,但多為第二樂章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urHlnQwEVY 和第三樂章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lMd6K4_ENY。第一樂章可能太長了,還好有人從前半截了十分鐘(前兩、三分鐘只有大提琴的低吟,音量較低,不是沒有聲音哦):http://www.youtube.com/watch?v=CXpZsxQVscI,另有人又從中間截了後半段十分鐘:http://www.youtube.com/watch?v=zKk-w_0SpSw,盡管版本不同亦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