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Nov Update from Cincinnati

Dear all,

Time flies, tomorrow is the last day of a almost 5 days Thanksgiving holiday and vacation, am going to face the fact that Mon Nov 30 will be my first day back to office, back to reality and work. Thank God that I have a peaceful Thanksgiving week and did not spend unreasonably on buying either online or in stores. Thank God my family has good health and our church continues to reach out to other places outside of Cincinnati.

Speaking of church, I currently pray for two missionaries, one is Wendy Wong who is a young woman from Hong Kong but will be full time devoted to a remote area in Thailand (the place she will live has no public transportation, no electricity, no wireless, etc) to assist her newly wedded husband/pastor to build up church/school for underprivileged local children and people there (Aka people). The other missionary I pray for is Rod Williamson whose parents, grand-parents, great grand-parents, devoted their lives for Chinese and Taiwanese. Rod and his wife along with 2 teen sons have been living in Taichung, Taiwan in the past several years already, working on ministering & setting up sustainable / scalable seminary property and system for missionaries who come to Taiwan. Every year, our study group will prepare a Christmas gift box and sent to Rod Williamson as a small token of our appreciation, on behalf of the Cincinnati Chinese Church's Friday Night Bible Study Group.

As I wrap up Thanksgiving week and approaching to upcoming month of Dec and Christmas, I specially thank God for his provision - the food we eat, clothes we wear, air we breath, and the natural beauty of trees, birds, wind, mountain, etc.

I wish you a wonderful and peaceful winter vacation and holiday.

Jie-Pay (Peggy)

2009年11月28日 星期六

黎智英,我瞧不起你!

關於這次「動新聞」以動畫呈現性侵、家暴、殺人等社會案件的羶色腥做案過程,遭民眾及政府強烈抗議及抵制一事,我也想在這裡表達我的看法︰

(一)在得知黎智英要創辦「動新聞」以前,我對於黎智英將《壹週刊》及《蘋果日報》經營成羶色腥風格,覺得那只是生意人的賺錢手段,且其銷售通路為便利商店及書店並多半被店家加封販售,並非人人可輕易取得,所以我對黎智英並不特別反感。 

 但是,在得知黎智英創辦「動新聞」、堅持要以「虛擬」的羶色腥動畫做為呈現社會新聞的手法時,我便開始唾棄黎智英!因為黎智英明知「動新聞」是要進入到家家戶戶都有的電視頻道裡,任何人包括未成年的兒童及青少年在內都可以輕易收看,卻仍以無比堅強的意志頃全力執行,堅持要殘害兒童及青少年的心靈時,這我就不能茍同!我要在這裡對黎智英說︰黎智英,我鄙視你!我瞧不起你!

(二)我在網路讀到有人提出「如果是動畫的情色問題,這些憤怒異常的大人們,可知孩子們所處的網路動漫世界,早就情色到何等地步了?」、「如果是新聞的問題,那麼該譴責的,究竟是這些亂倫瞎搞不堪的社會事件本身,抑或是去報導這些事件的媒體?」的觀點,但我要說,這兩個觀點都搞錯了重點! 

 「動新聞」的問題在於其呈現的動畫是由數位動畫師依猜想虛擬而成,案發當時,記者並不在場,這位數位動畫師也不在場,這就違背了新聞的本質,不,這根本不配叫新聞!如果黎智英要搞羶色腥動畫,請勿假新聞之名!請黎智英去開羶色腥動畫頻道!

(三)在這次事件中,我從報紙得知我以前工作單位的長官跳槽到《蘋果日報》、從執行副總編輯當上總編輯時,不知怎的,我覺得好可惜。我對這位長官的印象本來非常好,現在卻因他在羶色腥媒體當總編輯,而對他打了問號。 

 我知道有「為五斗米折腰」這回事,但他沒有五斗米的問題(這讓我更佩服拒絕高薪誘惑、掛冠求去的金浦聰了),他在羶色腥媒體當總編輯一職,完全無法榮耀他的資歷。為何要幫香港人來殘害台灣人呢(當然任何人都不可以殘害任何人的)?我很想跟他說︰請不要出賣你的靈魂,因為總有一天你會需要靈魂!

2009年11月26日 星期四

【十一月圖集】阿姆斯特丹的單車風情

----------------------------------------------------------------------------------

 在台灣掀起小摺風潮的很久很久以前,荷蘭人早就以單車為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平均每人擁有二至三輛單車的荷蘭人,騎著單車到處趴趴走,在運河密布的大街小巷形成既優美又優閒的城市風情。

 荷蘭人愛騎單車的原因之一,是因為隨汽油、柴油徵收的能源稅很重,希望台灣也能早日實行隨燃油徵收的能源稅,減碳救地球。

           ↑單車專用道

        ↑轎車後面加設的單車掛架

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歷史與戰爭

前幾天就想回應朱伯,事忙一拖再拖。本周三恰為楓葉國的「國殤日」,記起4月下旬原已草擬一稿,談及戰爭及人性,後因本地四年一次的省選五月到來,就此擱在電腦內。剛找出瞄了一下,再補了幾段,或可呼應朱伯所談主題:

每天早晨,送了多福到學校,只要天氣允許,我都會到附近的鹿湖(Deer Lake)健行一圈,隨身帶台MP3 Player/Radio,心情對時,音樂隨行,但多數時候,都在收聽CBC電台的「The Current」節目,它的話題涵蓋面廣,我尤其喜歡主持人的風格。

上周某天清晨聽到一段很感動,也與新聞工作者相關的訪談,或許大家會有興趣:http://www.cbc.ca/thecurrent/2009/200904/20090414.html。進入網頁後,拉到下方的
Part 3: Fallen Soldiers – Panel,再按選底下Listen to Part Three: 處的播放按鍵即可收聽,主持人簡介新聞背景的幾段文字已附在其中。

加、美兩國近年都不斷有戰士捐軀(加國:阿富汗,美國:阿富汗、伊拉克),兩國對於官兵遺體送返後的新聞處理方式卻截然不同,同樣的,陣亡將士家屬對於相關新聞該如何處理,也有不同看法。

很巧,隔天這個節目又做了一段與軍事相關的訪談,講的是1944年8月25日戴高樂指揮「自由法國」反抗軍凱旋巴黎時,被隱藏在歷史陰影下的一段種族歧視歷史「插曲」:http://www.cbc.ca/thecurrent/2009/200904/20090415.html,進入網頁後,拉到下方的Part 2: White Liberation of Paris,再按選下方Listen to Part Two:旁的播放鍵即可收聽。

軍事、戰爭、死亡、歧視,聽來乏味。不過,換個角度,從歷史、人性觀點來收聽,或會有不同體驗。

忘了是1996、1997還是1998年的11月11日,總之移民楓葉國沒太久,初次在溫哥華採訪該市國殤日(Remembrance Day)活動。這個日子的由來,是紀念一戰在1918年11月11日11時隨著德國簽署停戰協議而結束,迄今舉國上下都以此日追悼在兩次大戰和往後各項軍事任務中捐軀戰士,除首都渥太華有總理和總督主持「中樞大典」,全國各地大小市鎮幾乎都各有紀念活動。

非常奇怪,楓葉國八月下旬已見秋黃,但國殤日常是入秋後最冷的一天。那年,初次站在溫市勝利廣場(Victory Square,其實就是一塊大草地,中間立著個頗有歷史的紀念碑)上,凍得鼻水直流,心中卻是震撼異常。

早上9時多,小小廣場上,已見許多家庭扶老攜幼前來,一隊隊二戰老兵也掛上勳章,精神抖擻在街頭整隊,準備典禮結束後遊行,一些行動不便的老兵則乘坐輪椅,被安排在紀念碑旁最顯眼的位置。還有些隨父母前來的小朋友自行捧花上前,向這些輪椅老兵問候致意。

10時許,一青少年合唱團和軍樂隊交替演出,沒有雄壯威武的樂音,只有聖樂般悠揚音符,時而又夾雜淡淡哀怨的追思。11時,典禮開始,沒有貴賓致詞,只有軍方代表簡短感謝大家前來,以及來自附近一所小學的學生獻詩。全場默哀兩分鐘後,開始在紀念碑前獻花,眾多老兵代表、眷屬一一上前,省長、聯邦部長和市長排在正式獻花行列最後面,接著民眾就可自行上前獻花,這些官員在整個典禮中連說句話的機會都沒有!

對於從小習慣整隊被帶去參加各類儀典的新移民來說,實在難以想像,這類追思活動站滿的兩、三千人,居然都是自行前來(溫哥華市其實人口只有60多萬人,外界統稱的大溫哥華地區共有22個城鎮,多數城鎮各自也都有這類紀念會),整個過程中,除了偶而傳來嬰孩的笑語、哭聲,全場只能用一個「靜」字形容,不是令人不安的肅殺,而是你幾乎可以感覺到一股發自內心的「尊敬」飄浮現場。

那一年的國殤日原本天色陰霾,就在11時11分,兩架軍機由上空飛過後,突然撥雲見日,一束陽光灑下、就照在紀念碑上,原本駐足碑頂的一隻白鴿(現在想來應是海鷗吧)適時振翅而起。此情此景,像是電影裡的鏡頭。

當年美國進軍伊拉克,楓葉國政府雖未公開反對,卻也拒絕派兵參戰,民間反戰之聲更烈,現今的阿富汗任務,政府更在民意壓力下,被迫訂出撤軍時程表。但無論當初那些戰役是否獲得民意支持,只要是在戰場上為國犧牲,或是退伍軍人,普遍都享有朝野真誠敬意。每年國殤日前兩個星期,就有不少義工在街頭協助義賣小紅花,為退伍軍人協會募款,那一陣子,無論男女老少,多數人衣襟上都會別朵紅花。

會說到這兒,是因為採訪當時,心裡想的卻是台灣的老兵,如何會有如此大的境遇差別?不是退輔等問題,而是曾經為那塊土地多年犧牲、奉獻(無論他們是志願或迫於無奈)的這麼一群人,最後卻要被罵成「中國豬」,難道這種「用過就丟」的速食文化原本就是咱們悠久歷史的一部分?對比於在二戰中為法國賣命的非洲殖民地戰士,以及戰場上無數的非洲裔美軍,好像所謂的泱泱大國,政治文化水準也都不過如此。

移民楓葉國已14年,加上先前赴美的兩年,等於是離台16年了,非常掛念家人,但對楓葉國的認同卻也日益加深。常常在臆想,先父十幾歲隨部隊遷台,在台一住近五十年,娶了台灣女子為妻,兒女俱都出生寶島,他最後埋骨斯地之前,是否也已自認是「台灣人」了呢?

本地偶而還是會有種族歧視事件,一些狂妄白人叫囂要移民「Go back to your own country」時,語氣聽來怎麼與罵「中國豬」如此近似?背後潛藏的不管你來了多久,你永遠是外人的思維,又是如此地相近。

剛來的頭幾年,適逢台海動盪,台灣移民如潮水湧入,那一陣子經常有機會接觸一些特定立場的社團。很詭異的是,有些人在聲援台灣、抗議中國的活動中慷慨激昂之餘,甚至高喊「台灣一定要戰至最後一兵一卒」,另一方面,邀請台灣駐外單位派人前往舉辦「兵役座談」(就是僑民第二代回台如何才不須服兵役啦),卻常就是同一批人及社團。(以上完成於2009.04.21)

戰爭永遠是殘酷的,當年從事國際新聞編譯時,適逢波士尼亞戰事,在報導每日戰情和政治折衝之外,一直難忘曾看過幾張通訊社照片:戰場上屍體橫陳,若干陣亡民兵腳上還套著名牌球鞋。人類物質文明不斷進步,靠殺戮威嚇來解決(或惡化)紛爭的習性卻是亙古未變。

龍應台的「一九四九大江大海」從小人物經歷,重看歷史的寫作手法,並非創新,這幾年歐美不少紀錄片都是如此拍法,美國的Ken Burns尤擅此道(是開山始祖嗎?我不知道)。他為PBS(公共電視頻道)先後製作的多部紀錄片,雖未大幅改變歷史詮釋角度,卻透過眾多小人物的記憶,重新解構一些影響美國歷史發展的事件、人物、文化,甚至戰爭,也讓下一代更能貼近這些長久埋藏在大部頭叢書或教科書中的史實。前兩年,楓葉國的CBC也曾仿效此一手法,製作了「Canada: A People’s History」系列紀錄片,總共有17張DVD,而且是CBC英、法語台一起合作製作!(對於加拿大建國史,英法裔自有不同史觀)。

話說回來,龍應台寫的素材新嗎?它們存在六十幾年了,沒人提筆去寫。她訪問的對象,很多早有話想說,卻沒人願意聽。,就算近廿年,政治環境開放了,我們這一代人也未曾聽聞有人停下腳步,回過頭去發掘上一代人走過的委屈。歷經戰火下的生離死別,讓人感恩的是,多數受訪者在龍的筆下,都還有顆寬厚溫暖的心。就算從最現實的市場角度來看,也不能不讓人佩服龍應台題材選擇時的眼光精準。

介紹大家一首樂曲,主題正與「一九四九」一書契合:波蘭作曲家Henryk Górecki的第三號交響曲(又名Symphony of Sorrowful Songs),三個樂章主題都集中在戰火中骨肉離散的痛苦。

這首曲子很悲,卻也很奇怪,挺能讓人從紛亂心緒中安靜下來,尤其是長26多分鐘的第一樂章,全靠提琴群,只有樂章結尾最後一分鐘才出現沈重的鋼琴間奏,有人形容是「走向瓦斯室的步伐聲」。聽過最好的版本,還是最早把這一作品引介到主流市場上的David Zinman指揮London Sinfonietta,女高音Dawn Upshaw演唱版本(Elektra-Nonesuch發行)。

YouTube有許多這一交響曲的片段,但多為第二樂章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urHlnQwEVY 和第三樂章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lMd6K4_ENY。第一樂章可能太長了,還好有人從前半截了十分鐘(前兩、三分鐘只有大提琴的低吟,音量較低,不是沒有聲音哦):http://www.youtube.com/watch?v=CXpZsxQVscI,另有人又從中間截了後半段十分鐘:http://www.youtube.com/watch?v=zKk-w_0SpSw,盡管版本不同亦無礙。

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尋找老同學

誰可以給我黛婷的連絡方式?還是你可以看到我在找你的訊息呢?
拜託email 給我吧!irene@fubon.com

2009年11月2日 星期一

歷史


都在看「大江大海」?佩服龍應台把「歷史」都拉到我(們)的身邊。成龍在現場、柏楊在現場【有關人士記得這「歷史」照片否?】歷史全貌既無從稽考,那與我有關的就是真貌了。能夠活在豐裕的港澳台,除了感謝我們離開「大陸」的上一代,我們還能說甚麼?另請問,若說龍文也算煽情,那台灣政客的是甚麼?

歷史的同義詞是戰爭?前一陣子與老妻去了一趟以色列。【趁她自中大護理系教席提早退休的空檔。】最難忘的是參觀其大屠殺記念館,其目的(口號)是Remembering the past. Sharping the future. 要從如此傷痛中重建生活,需要多大的的力量啊?稍微明白其國歌為何叫「希望」,也是我認為是最好聽的國歌之一(比我們兩岸的好太多),可以一聽:

Hatikvah - The Hope - The National Anthem of Israel – התקו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Q4XL4oRIRE

分享一下以色列印象。久未認真拍照,請各位攝影前輩多多指教:

http://picasaweb.google.com/chuwk.chuwaikin/200909Israel001#

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每月一鳥│十一月台灣夜鷹


第一次邂逅在雨中,牠就是保持這樣的姿勢,老眼昏花的
我還以為是小土堆,車子通過後覺得怪怪的,又倒車回去
瞧個仔細,才確認牠是一隻鳥,台灣特有亞種台灣夜鷹,
多年前將照片燒錄在光碟後就失蹤了,之後也未再遇見牠
,最近才在雜物堆找到光碟,失而復得的感覺真美好。


台灣夜鷹是夜行性鳥類,白天幾乎都在睡覺,睜開眼睛的
時間十分短暫,腳非常短,走路蹣跚,很少站立,大都臥
在地上,身長約25公分,雖然名叫夜鷹,但不屬於猛禽,
以昆蟲、蚊子為主食,台灣話叫「蚊母」鳥。


夜間飛行捕捉昆蟲,所以長了一張大嘴巴,飛行時嘴巴張
得大大的,嘴喙兩側還有剛毛,應是用來感應獵物,這張
照片有點糊,可能快門太慢。



這些照片都是2005年拍攝,當時有三隻夜鷹,陪我消磨
一個多月的快樂時光,夜鷹白天都在睡覺,可以近距離
拍攝。


每年三月間是夜鷹繁殖季,太陽下山後,夜鷹會發出尖銳
的單音「追、追、追…」,最近幾年夜鷹大舉擴散至都會
區,在大樓或公寓的頂樓育雛,尖銳的叫聲常吵得居民睡
不著覺,還有民眾被吵得受不了,打電話報警,請警察幫
忙處理,實在有點離譜,住在都會區的同學,春天不妨留
意住家附近是否有夜鷹的叫聲。


睡覺的模樣很可愛。


睡眼惺忪。


睡在甘蔗上。


睡覺的正面遠看像石塊或土塊,是極佳偽裝。

活動筋骨。


半睡半醒。


除了大嘴巴,還有大眼睛。


側看相當美麗。


喜歡臥在凸起的土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