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8日 星期三

老芋頭與番婆~2

今天買了當季的大甲芋,想起父母的故事,確認第一章第二節沒問題後,就PO上吧!至於珊妹
關心的結婚證書,是真的,但因放在埔里家中,還得返家後再回報上頭的資訊。




穿越障礙的新婚生活


異族通婚,在哈潑娘家,並未受到任何阻力。一來,原住民對子女的管教向來較寬鬆自由;二來,哈潑6歲左右DaMa(爸爸)就去逝了,初中畢業後,哈潑已自食其力離家就業,因此MuMu(媽媽)不會反對。更重要也有趣的是,即使語言不通或了解不多,MuMu和大哥WuGun(烏幹),對這位未來的女婿和妹婿,竟都有說不出的好感,覺得他很老實,而為哈潑感到高興。


相對的,李老師因為逃難來台,父母不在身邊,婚姻大事也只有自己自主。不過,儀式上他們仍因地制宜,採訂婚和結婚兩階段進行。


訂婚在清流舉行,當時沒錢照部落傳統習俗嫁女兒要殺豬請客,也沒有互贈戒指,只有請親友喝酒吃飯;結婚改在埔里鎮一間餐廳宴客,為了省錢,宴客時哈潑雖未穿上白色婚紗,之前,已先在當時鎮上唯一的相館~亞洲照相館拍了一張婚紗照。兩人的黑白婚紗照,洋派老式,卻依然流露出新人的喜悅。


結婚初期,因學校宿舍無空缺,二人暫時租居在清流。日本式的房子裡只有榻榻米和泥土地板,沒有桌椅,一切從簡。


「我第一次到哈潑家吃飯,就覺得她做得很好吃。」事隔四十年,外子問起爸爸為什麼會娶媽媽時,他平淡的這麼回答。印證了坊間流傳的那句話「一個女人要抓住男人的心,就要先顧好男人的胃。」他的回憶也深得我心,走遍世界各地,直到現在吃到哈潑做的飯,都還會覺得是人間最美味呢!


不過,二人的生活上,還是得經過一番謀合和適應,才更上軌道。面對嗜吃麵食的先生,從小吃白米飯長大的哈潑,得從頭學習如何做饅頭、包子和水餃等。


「剛開始,我怎麼做,麵糰都是硬硬的,發不起來。」不同的飲食文,只帶給哈潑短暫的挫折,很快上手的她,馬上取代先生的角色,包辦麵食的製作。「我會做了之後,妳爸爸就不再做麵食了。」那年代,除政府每月固定配給公教人員白米之外,部落的天主教教會則會不定時免費供給麵粉給每戶人家,這讓哈潑有多餘的麵粉一而再、再而二三做實驗,學做麵食。不過,要養家活口吃得豐富些,還是得兼些差活。


婚後半年,為省房租,加上第一個小孩出生,兩人便搬到中原部落互助國小的倉庫暫時落腳。而那裡既沒床也沒桌椅,將就打地舖、吃睡都在裡頭,就又過了半年。


當時還沒有家用瓦斯,得燒柴煮飯,所以平時家家戶戶都要撿拾很多的木材備用。「你爸去撿了很多的廢木材來燒,都自己劈材。」跌入回憶谷裡的哈潑,眼神開始迷茫,「妳爸對家庭很有責任感。有一年颱風天,八七水災過後一年,妳大姊已經出生了,家裡沒有米,妳爸著急的說走就走,從中原翻山越嶺走了一天,終於走到埔里的小埔社買到米。多年後才發現到當時的自己很笨,怎麼忘了向同村原住民買就有米了,或就近到鄰村的北港買米,反而捨近求遠走到埔里,可能是怕我和妳姊姊餓壞了。」


物資的欠缺和薪水的入不敷出,並沒有讓他們的婚姻蒙上陰影,如同一般新婚夫婦,他們一主外一掌內,攜手為生活認真打拼。


負責理家的哈潑,照顧新生兒之餘,和當時村裡婦女或都市裡有空地的家庭主婦一樣,也種些蔬菜並養起雞鴨來。那時養雞,不用人工飼料和抗生素,純用野菜、玉米、稻穀和剩飯剩菜餵食,且不關在籠子裡養,而是讓它們在住家附近泥土地走動,和現在號稱讓你吃得既安全又美味的土雞或放山雞沒啥兩樣。鴨群則吃哈潑和姪女到山邊野地抓來的蝸牛,光是吃蝸牛,哈潑說,每隻鴨就長得又肥又漂亮。養雞鴨和種蔬菜,一方面可供自己食用,一方面也可賣掉貼補家用。


巧手的哈潑,種什麼菜都是大豐收,有一次,還養過二頭豬。光餵野菜和自己種的地瓜葉,就把豬隻養得肥嘟嘟,每頭還賣了上千塊的好價錢,這可是當時先生月薪的三倍。當然,先生下了班或休假日,也沒閒著幫忙打理內外,就這樣,夫妻兩過著恬淡快樂的生活。唯有一次哈潑的家庭副業失了準頭,忘了聽從誰的意見,在更高的山上租了二甲半的地,全部種植香茅草,收成時竟沒人來買。


查閱紀錄,台灣在民國五○年代初期,因為香茅油的國際行情看漲,曾廣植甘藷的山坡地,被農民一窩蜂改為栽培香茅草,產量甚至曾居世界第一,當時的香茅油和樟腦油、薄荷油,也成為我國賺取外匯的三大農產品。但民國57年以後,因為化學合成的技術發展,天然香茅油不敵合成品,以致漸被遺忘在山野中,甘庶則取而代之成為風行七○年代的經濟作物 註5(張隆生《禾本科香藥草植物--檸檬香茅(lemongrass)》,網路www.tdais.gob.tw)。直到半世紀後的廿世紀末,台灣社會開始流行養生餐和異國風味的香茅火鍋,才又喚起大眾對香茅的記憶。不過,起初我還以為香茅是從泰國引進的香草呢,直到媽媽提起,我才知道台灣也曾種過此類作物。五○年代,香茅草產量最多的是苗栗縣,六○年代則在新竹縣註6(《香茅草》,網路www.content.edu.tw);《台灣省通志》,前引書,p43-44),或許因山路遙遠關係,運輸不便成本較高,哈潑在南投縣仁愛鄉種的香茅草沒人聞問,賠了不少老本。但哈潑並不氣餒,由於老二出生在即,她每天依然挺個大肚子,爬半個小時的山到承租地種菜,為生計打拼。


正因為運動量足夠,哈潑的第二個小孩在原住民產婆的協助下,很順利的只花半天就在中原互助國小宿舍呱呱落地。儘管第二個小孩沒能如願帶把而來,哈潑還是為她取了個響亮的名字「明珠」。這個明珠,就是在下本人。在漢人習俗裡,一般會把家中獨生女稱為「掌上明珠」,所以初識我的人,都會以為我是家中獨生女,其實這名字只是接續大姊「X珠」的名字而來,外人聽起來,很容易就可以知道我兩是姊妹。由於從幼稚園到大學,我都和姊姊就讀同所學校,簡直就是她的跟屁蟲,大家一聽到我們的名字,果然馬上就可以將我倆的姊妹關係連結起來。


為什麼大姊叫「X珠」,我要叫「明珠」呢?哈潑說,大姊是我爸取的名字,老二就輪她取了。至於為何要取這二個名字?她說她也不知道,唯一可確定的是,我們的名字都沒有經過算命大師的掐指精算,純粹夫婦兩人想想說說就決定了。


畢竟,傳統漢人習俗,女性在原生家庭不但排不進祖譜,在夫家的祖譜上,也只有被記下姓氏而無名字的份兒。加上爸爸逃難來台,為了求生更換過名字,即使在台灣生下兒子,仍不敢根據祖譜來命名,所以一般漢人家譜裡排輩分的派行字(有四言、五言甚至七、八言的詩句作子孫輩名字之用,以表達家風或美好願望的字)是什麼,爸爸從來隱而不談,我們根本不得而知。


唯從我們家老三和老四,分別被取名為「X中」和「X華」,可猜測出爸爸對兒女們,仍帶有能「威鎮中華」的懷念與期待。 ~待續


PS:為利閱讀,就不再PO上臉書班網了。請見諒。



3 則留言:

Yuan n Yali 提到...

不po上臉書,那咱就在這裡打個「讚」吧!

oming 提到...

謝了。但後續還有得花時間考據和訪談呢!

shenlin 提到...

很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