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Don't know much about math, science and LIFE

Allow me to repost this article. 這篇短文原本是附在Tina「調劑調劑 - 美國高中生的數學考卷」一文後,針對還珠、03、Wendy等同學的回應而寫,想不到班上數學10分族還不少。這兩天福至心靈,突然記起一首很久沒聽到的老歌,想想班上多半是乙組出身,很多人可能和我們一樣,中學時代對數理都有同樣的焦慮及認命吧:

“感恩諸位的坦白。近30年來,小弟一直以為自己是班上數學最差一人,聯考與Wendy一樣,只有12分。

還記得當時整份試卷看完,已有十足把握,就是我「只會三題」。雖然如此,我還不是第一個交卷的人,因為這三題寫完後,又重新檢查了幾遍,終於確定「我真的只會這三題」,和林03一樣,怕倒扣,不敢再亂猜,這才交卷。

我們家楓葉妹可是數理一把罩,到現在還可不時搬出各種數學公式、理化定律唬人,包括小弟在內,也只能楞楞地點頭稱是。

我家小朋友似乎遺傳老爸多些,數理少根筋,幸好還未寫過這類脫線答案。

當年要赴美前,高我們一班的修賢學長就曾說過他的親身經驗(我們唸的是同一所學校,但他早我幾年),上統計課時,有老美同學指著黑板上的 '÷' 符號,問助教 這是「蝦米碗糕」?當時還覺得未免誇大,及至自己選修統計時,不時聽到一些老美同學問些令人'瞠目結舌'的問題,才知助教何以偏愛來自亞洲的學生。

話說回來,溫哥華近年來自中、台、港等地華裔學生多,數學成績似乎都很強。但幾年前採訪一位曾獲得加拿大總理優良教師獎的數理資優班老師,他的觀察很有意 思,華人移民學生剛來時普遍都很會「計算」,但中學年級愈高,課程所需思考推理成分愈高時,不少人就開始跟不上,原因何在?也許另一個實例可提供一些線索:

加國(或許美國亦然)一些大學名校通常進去不難,但要畢業,可真得費番功夫,尤其是大一,有時可一下刷掉半數學生。卑詩大學 (UBC,加西主要學府之一)數學系一位教授就曾做一項非正式統計,該系近年在大一淘汰掉的學生,幾乎全部來自一些以課程嚴格繁重著稱的著名私立中 學,表現最傑出的學生反而多半來自公立中學,而且未必是華人家長心儀的「好學區」。

說到最後,其實就是「填鴨」一味,中西「烤法」皆然,結果亦相近。”


附上Art Garfunkel在他1978年’Watermark’專輯中和老搭檔Paul Simon,以及另一位我最喜愛歌手James Taylor合唱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不是Louis Armstrong大家耳熟能詳的那首,而是一首寫青年學子對課業、人生傍徨,對愛情憧憬的老歌,或許可勾起大家年少時光的美好(或痛苦)回憶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S2V_Ebm7Us

很巧,YouTube上這段音樂短片的Video製作者可能就是UBC學生,影片一開始就用了一些溫哥華和該校的照片。Enjoy.

朱伯,還記得Watermark這張專輯嗎?剛才在YouTube上搜尋這首歌時,憶起當年我們還討論Art Garfunkel那張專輯最好,你介紹了另一張專輯Angel Clare,只是在台一直沒找到,後來我手邊的一卷錄音帶也忘了是你還是林03錄給我的。大概10年前,在溫哥華一家唱片行無意間發現以CD重新出版的這張老專輯,如獲至寶。

上星期從圖書館借到一張Simon & Garfunkel - Old Friends Live On Stage的演唱會DVD(2004)。Yes, old folks can still rock. 兩位現已年近七旬的歌手歌聲依然悠揚,和聲一樣好到不行,尤其是Art Garfunkel歌喉依舊有如天籟,雖然多了些風霜,可惜YouTube上,找不到其中兩位老友記合唱的Old Friends。附上一段早年他們合作的電視版本,聽聽看歌詞,很有意思,也許就是我們同學再過二十年的寫照呢: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PTOY8FrvNw

Still don't know much about math, science, and life.
But thank God, we do have friendship to cherish for all our life.

10 則留言:

陳社長 提到...

元氣兄
恰巧我在20多年前留美時,郵購買過Simon & Garfunkel精選集,是他們兩人在全盛時期錄音唱片的精選,這張CD放了20多年品質還不錯,令我頗為吃驚,待你回台時可拷貝一張送你。

台灣近年也流行懷舊風,2006年跨年時因為採訪過辜振甫,他家開的新舞台送了我兩張Brother Four的演唱會門票,當時看幾個年逾七旬的老頭唱歌是很奇特的感受,因為唱了快兩個鐘頭,內人還擔心安可曲太多,老先生們會體力不支送醫院。其他老先老太近年在台灣開唱的還有Andy Williams, Tony & Mary Osmonds, Olivia Newton-John等。記得聽說Andy Williams要開演唱會時,大家第一個問題是「他還活著嗎?」,第二個問題則是「他還唱得出來嗎?」

算起來我在聯考時數學考了40幾分,好像還是可以交代的。其實數學是一門相當重視思考的學科,我當時並沒有背很多公式,因為心想背也背不住。一些問題的解法大都是在考場時,臨時推演而出,這和一般課堂上強調背公式,然後再套公式解題的方法不同,結果則還不錯。後來留美時與莎莉妹在統計學上同班,我們當時都是班上的最高分學生。

oming 提到...

因為害怕,忘了動腦;因為恐懼,寧做駝鳥,這是自小面對數學的心態,我最喜歡考選擇題,可以用猜的。
過去不時逃避,現因陪同妹妹小孩上數學班補習,得重新面對。
經過卅、四十年後,理解力終於有所提升。只是,除計數外,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好像仍少之又少。唯可確定資質如我必不太會理財。
社長樣考40幾分,難怪不虞匱乏啊!

陳社長 提到...

說來好笑一點是,我一直以為數學是60分及格,考個40幾分實在沒捨看頭。剛進新聞系時心想這些英雄好漢來頭不可小噓,所以也沒提起,直到有個同學提到數學考個位數,才知道自己還不差

UBC校園很不錯,學術成就大概在加西屬一屬二,校園中有一座原住民博物館,應該是全球最佳的北美原住民博物館。社長樣在20年前曾經申請到溫市山上Simon Fraser的博士班,大約與Wisconsin同時,當時放棄是再唸博士曠日費時,寧願先賺飽錢再說,否則現在可能是與老胡同行。

老胡 提到...

何帥哥不常留言,每次出手,都大有貢獻!
那些老歌,是吾等的共同記憶.現在的年輕人欣賞不來了呦!
你們不常聽我提及音樂話題.其實我接觸音樂頗早.初中念靜心中學時,我是學校管樂隊的上低音號手,當時我們練的都是軍樂進行曲.
初中時也會去聽交響樂團表演,感覺很棒.高中時還參加過救國團辦的音樂營隊.
進政大後在學校的振聲合唱團唱過男低音,好些曲子到現在還記得低音部怎麼唱.
後來就不太接觸音樂了,原因不明!
至於我們那年的大學聯考,數學我考了個17分.還記得一進考場坐定後看題目,赫然發現整張考卷上沒幾題嘛!也就是說只要對個三五題,分數就不錯了,沒想到一題題看下來,竟沒有一題是完全有把握的,最後就落的個如此下場了.
怪的是,我在南伊大讀書時,三年半之間竟然修了快四十個統計學分,所以人的頭腦有時會有變化的!

Yuan n Yali 提到...

社長樣
好可惜,當年您要是來了SFU,八成已捨不得離開溫哥華了。該校座落Burnaby Mt.上,前眺大溫地區,後有海灣群山環伺,景色美極,不輸Wisconsin,只是規模小些。

不過,社長樣當年決定顯然比較務實,鴻圖大展後遨遊四方更愜意。本地台灣移民第二代間共同經驗是:溫哥華是「好山、好水、好無聊」,台灣是「好髒、好亂、好好玩」。

胡大師
也謝謝你。知道教授當年數學只比小弟高五分,不知怎的,突然覺得人生還是很有希望的!哈!難怪林03說,常上JC43有心理療效哦。

聽YY大哥形容過Brothers Four的演唱會,「有一半是在台下眾人歌聲中度過」,著實讓人羨慕。他們好像從沒來過溫哥華,事實上,他們在北美似乎也早已被遺忘了般,在唱片行或圖書館都很難找到他們的作品。

說到流行音樂,很奇怪的是,西洋歌手只要有一定實力,到了四十、五十,甚至六、七十歲,一樣可以擁有一片天。你看當年的搖滾Rod Stewart,老來改唱抒情爵士,依然強滾滾,Sting和Queen都還繼續發專輯。華語流行樂壇消費群似乎到了35歲就遇到斷層(我離台已超過十年,觀察或有誤),也許和西洋樂壇提供更多樣化發展可能性有關吧。

有趣的是,這種情況似乎也存在新聞圈。以加國電視新聞為例,主播多半是中年熟男熟女,甚至是白髮阿伯,青春男女只能在外跑新聞。一位小我們五屆的學弟原本在加國最大一家電視台當攝影記者,去年派駐北京,前兩周回來度假,直嘆「到了亞洲突然覺得自己像恐龍,放眼望去,全是二、三十歲小夥子」。

Wendy 提到...

何兄常在此介紹一些動聽歌曲,當真造福同學.吾雖亦愛樂一族,卻可說是毫無專研,聽到什麼便是什麼.像在電影"Love,Actually"聽到"Both Sides Now",才去買了Joni Mitchell的精選輯,但買到的是70年代灌錄的版本,雖也好聽,卻遠不如何兄上次介紹的2000年版本,那麼令人低迴動聽...

社長樣考40多分,算是相當不錯了,可是你們知道嗎,本班還有人考70多分,而且那個人竟然是王仔,真真人不可貌相(我知道他幾乎不上網的)!!!!只是,數學這麼好,幹嘛不去考甲組呢?!

Wendy 提到...

對了,何兄,倉頡兄也要我代他向你問候.
託您的福,他這回很快地交了一章譯稿.

tinandcats 提到...

哈哈哈!大家都要報自己的數學分數嗎?
我也是12分哩!

我竟然曾經有過1978那張!
(後來因為拆家當就不小心被帶走了...唉...不過,現在聽見有人提起,分外有吾道不孤的親切感!)

Yuan n Yali 提到...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好音樂有好朋友分享最令人快樂。

正如小弟前面所說,好山好水如果每天上班時都要看一回,幾年下來也有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時候。溫哥華既無台北的精彩,物價又比美國貴,閒來上圖書館借免費的CD和DVD,比較經濟實惠。

Tina
承妳上次提起Shirley Horn, 這兩天放假把她的CD找出重聽,其中一首Gershwin的 'Someone to watch over me',許多人都唱過,可是妳一定要找S.H.的版本來聽,保證精彩。

手頭上的一張S.H.精選集,是幾年前自己從各圖書館借回CD選輯而成,早已弄不清這首歌出自那張專輯。上網查了一下,應是1991年她的'For My Lady'專輯,曲中伴奏口琴可謂絕響。

tinandcats 提到...

啊!還沒聽就流口水了...
按圖索驥先上亞馬遜去找,哀...很難找哩!

自從把音樂灌進電腦後,就有了新的樂子,把不同的人唱的版連續放。這首歌我的清單上有Dorothy Kirston, Ella Fitzgerald, Sheena Easton, Sting 和 Blossom Dearie.
沒找到 Shirley 版的目前,我自己最常單獨聽的是 Blossom Dearie 和 Sting。各有滋味。
只是現在 Shirley 版的像是支逗貓棒...沒找到很難安靜哩!